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15篇
  免费   5796篇
  国内免费   3453篇
耳鼻咽喉   329篇
儿科学   629篇
妇产科学   577篇
基础医学   5878篇
口腔科学   1053篇
临床医学   6653篇
内科学   6978篇
皮肤病学   518篇
神经病学   2320篇
特种医学   195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4篇
外科学   5134篇
综合类   9262篇
现状与发展   18篇
一般理论   16篇
预防医学   3749篇
眼科学   1502篇
药学   5263篇
  79篇
中国医学   3403篇
肿瘤学   4527篇
  2024年   95篇
  2023年   948篇
  2022年   1511篇
  2021年   2784篇
  2020年   2348篇
  2019年   1916篇
  2018年   1944篇
  2017年   1802篇
  2016年   1681篇
  2015年   2528篇
  2014年   3176篇
  2013年   2875篇
  2012年   4054篇
  2011年   4475篇
  2010年   2921篇
  2009年   2450篇
  2008年   2825篇
  2007年   2747篇
  2006年   2745篇
  2005年   2352篇
  2004年   1642篇
  2003年   1432篇
  2002年   1167篇
  2001年   1030篇
  2000年   994篇
  1999年   999篇
  1998年   634篇
  1997年   577篇
  1996年   466篇
  1995年   417篇
  1994年   395篇
  1993年   233篇
  1992年   287篇
  1991年   248篇
  1990年   199篇
  1989年   227篇
  1988年   154篇
  1987年   157篇
  1986年   81篇
  1985年   83篇
  1984年   52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26篇
  1978年   15篇
  1977年   8篇
  1975年   8篇
  197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新疆急、慢性布鲁菌病患者细胞因子(IL-4、IL-6、IL-10、IL-17、TNF-α、INF-γ)、炎性因子(PCT、hs-CRP)及RF、ESR、ASO、血培养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对布鲁菌病住院患者(病例组)和正常对照人群(对照组)采用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和生化等技术检测多种细胞因子及炎性因子,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IL-4、IL-6、IL-10、IL-17、TNF-α和IFN-γ分别为2.74(0.97~6.25)和0.56(0.53~0.64)、34.10(13.05~60.8)和0.78(0.41~2.52)、1.83(1.15~2.75)和0.89(0.77~1.13)、6.77(2.48~13.74)和1.03(0.68~1.20)、35.23(5.79~74.98)和1.33(0.80~2.17)、212.96(42.3~436.72) pg/mL和1.69(1.36~1.89) pg/mL,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和慢性组IL-6、IL-10、IL-17、TNF-α、IFN-γ分别为65.32(36.27~68.60)和29.38(11.30~53.09)、2.38(1.51~3.34)和0.89(0.77~1.13)、11.98(3.92~16.49)和5.27(2.24~12.49)、50.88(16.59~96.69)和28.24(5.30~64.40)、319.00(145.14~588.52)pg/mL和160.52(36.5~418.54) pg/mL,PCT和hs-CRP分别为0.08(0.06~0.12) pg/mL和0.04(0.03~0.06) pg/mL、12.60(5.0~30.8)mg/L和3.30(1.2~16.2)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抗体滴度组和高抗体滴度组IL-6、PCT 、hs-CRP 、RF、ESR、血培养阳性率分别为30.46(11.30~50.02) pg/mL和46.20(17.72~79.69) pg/mL、0.04(0.03~0.06) pg/mL和0.07(0.04~0.11) pg/mL、3.03(0.85~9.70) mg/L和13.65(2.97~31.43) mg/L、3.0(0.8~9.7)IU/mL和13.6(3.0~31.4)IU/mL、15(7~31)mm/h和27(15~46)mm/h、15.3%和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6种细胞因子均为布鲁菌病患病程度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6和INF-γ水平是布鲁菌病患病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L-4、IL-6、IL-10、IL-17、TNF-α、IFN-γ及PCT、hs-CRP等指标不仅能及时准确反映布鲁杆菌感染发病程度和临床分期的免疫状况,而且IL-6和INF-γ表达水平具有独立的临床诊断评估作用,血培养在急性期或高滴度组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2.
张金连    苑东敏  崔静  赵园园  王云云  杨帆  孙健平     《现代预防医学》2020,(8):1514-1518
目的 探讨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与新诊2型糖尿病(T2DM)患病风险之间的关联,为T2DM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4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06年和2009年参与青岛糖尿病预防项目的研究对象男性3 012例、女性4 422例,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不同性别ALT与FPG、2 h PG的相关性,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LT与新诊T2DM患病的关系。结果 男性中,ALT与空腹血浆血糖(FPG)、餐后2 h血浆血糖(2 h PG)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088、0.080(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在调整了年龄、BMI、糖尿病家族史、城乡、教育、婚姻、收入、吸烟及饮酒状况等混杂因素后,ALT的第4分位(Q4)组新诊T2DM患病风险是第1分位(Q1)组的1.832倍(OR = 1.832,95% CI:1.324~2.534,P<0.01)。女性中,ALT与FPG、2h PG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065、0.108(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在调整了年龄、BMI、糖尿病家族史、城乡、教育、婚姻、收入、吸烟及饮酒状况等混杂因素后,ALT的第4分位(Q4)组新诊T2DM患病风险是第1分位(Q1)组的1.445倍(OR = 1.445,95% CI:1.087~1.919,P<0.05)。结论 在男、女性人群中,ALT水平升高与T2DM患病相关,且这种相关性不受年龄、BMI、糖尿病家族史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3.
为实现医联体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医疗业务的无缝衔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了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机制,研发了医联体联合病房云医疗业务应用系统。该系统实现了上下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与数据信息共享,方便患者就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74.
Liu  Qiang  Wang  Yibei  Yang  Tengyu  Fan  Yue  Hou  Bo  Chen  Yushan  Wang  Jian  Chen  Xiaowei 《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2022,16(1):78-90
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 - Microtia-atresia is a congenital malformation of the external ear, often affecting one side and being associated with severe-to-profound unilateral conductive hearing...  相似文献   
75.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软件系统探讨国医大师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心脑卷》中治疗心悸的病案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分析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分析纳入的83个病案得出149味中药,所用中药性味多为甘温,主要归心、肺、脾三经,包括丹参、黄芪、炙甘草、麦冬等高频次中药。提取置信度为1的丹参,五味子→麦冬组合,可窥见生脉饮的雏形并衍生出10个新方,新方可分为五类,分别为行气化痰类、滋阴养血类、温通心阳类、益气活血类和化痰祛瘀类。结论:国医大师治疗心悸有规律可循,主要以“益气通阳”“养阴补血”“化痰祛瘀”为组方规律,标本并治。  相似文献   
76.
周琴  周帆  张筱骅 《新中医》2020,52(9):39-43
目的:观察理冲汤加减联合紫杉醇+卡铂(TC)方案治疗晚期卵巢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免疫功能及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卵巢癌晚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TC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理冲汤加减治疗,21 d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2个疗程。统计2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T细胞亚群及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少腹包块、腹胀痛、面色无华及形体消瘦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4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疾病控制率77.08%,高于对照组的56.25%(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54.1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41.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4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糖类抗原125 (CA125)、糖类抗原19-9 (CA19-9)、甲胎蛋白(AFP)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CA125、CA19-9、AFP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6.25%,低于对照组的27.08%(P0.05)。2组贫血、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理冲汤加减联合TC方案治疗晚期卵巢癌,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指标、免疫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减少化疗产生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7.
背景与目的:基于医院登记为基础的3.5万例乳腺癌患者的随访资料,分析其5年和10年观察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为了解我国乳腺癌患者长期生存提供真实世界研究证据。方法:研究纳入200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乳腺癌并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共35 872例,通过查阅患者复诊病史、电话随访和死因数据链接等方式收集患者的生存随访资料,随访统计时间截至2019年11月30日。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患者1、3、5和10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根据年龄组、性别、首次治疗时期各亚组分别描述。结果:所有患者经中位4.7年随访后,5和10年OS分别为92.5%和83.0%,相应DFS分别为86.6%、77.0%。不同年龄段患者OS和DF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患者OS和D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3—2005年、2006—2008年、2009—2011年、2012—2014年、2015—2017年各时期患者5年OS和DFS分别为85.8%、92.0%、92.1%、92.9%、93.8% 和70.2%、84.7%、86.0%、87.8%、90.1%;2003—2005年、2006—2008年患者10年OS分别为71.0%、82.6%,DFS分别为56.0%、75.2%,后3年相比前3年分别提升了11.6%和19.2%。结论:首次报告国内乳腺癌患者的10年长期生存结果,发现2003—2017年乳腺癌患者OS和DFS呈明显的增长趋势,预后和长期生存正在不断改善,可能与筛查应用早诊早治以及临床治疗方法的进步有关。35岁以下年轻乳腺癌患者预后稍差,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8.
目的通过梳理国际上现有遗传学检测技术评估项目的框架、流程,重点关注现有技术评估流程与其存在的困难,为建立适用于我国遗传学检测技术评估流程提供参考与建议。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现有不同遗传学检测技术评估流程,进行总结、比较,并提出建议。结果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及组织开展了遗传学检测技术评估项目,评估框架一般基于ACCE或HTA开发,而评估与决策流程在大体构架上类似,主要包括主题遴选、实施评估、汇报结果和提出建议等环节。遗传学检测技术评估仍面临证据有限、决策具有不确定性等困难。结论为建立适用于我国的遗传学检测技术评估流程,建议开展遗传学检测技术主题遴选,开展检测技术必要性和可行性预评估,进行正式评估及证据审查,进行结果应用与决策转化,制定定期审查与修订机制。  相似文献   
79.
Background:Colon cancer is a common malignant tumor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Therefore, a clear diagnosi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e treatment of colon cancer. Ultrasound and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CT) can both be used in the diagnosis, but each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hich could cause confusion in clinical choi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practicability of spiral CT and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colon cancer.Methods:A systematic search was performed by retrieving on English databases (PubMed, Embase, Web of Science, the Cochrane Library) and Chinese databases (CNKI, Wanfang, Weipu [VIP], CBM). Besides, manually search for Google and Baidu academic of diagnostic experimental study of ultrasound and spiral CT in the diagnosis of Colon Cancer. The retrieval time limit was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atabase to October 2020. Two researchers independently extracted and evaluated the quality of the data in the included study. A 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Meta Disc1.4 and RevMan5.3 software.Results: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 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 and diagnostic odds ratio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diagnostic efficacy of ultrasonography and helical CT in colorectal cancer.Conclusions:This study will compare the practicability of CT and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colon cancer and provide reliable evidence-based basis for clinicians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or best evidence-based basis.Ethics and dissemination:The private information from individuals will not be published. This systematic review also will not involve endangering participant rights. Ethical approval is not required. The results may be published in a peer-reviewed journal or disseminated in relevant conferences.OSF Registration number:DOI 10.17605/OSF.IO/WAJHQ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